聯系我們

158-5106-6698
公司電話:0515-88404040
公司傳真:0515-88410418
客服QQ:348083717
郵箱:348083717@qq.com
地址:鹽城市城南新區新都街道中南世紀城一期2B2-414--417室
地下車庫防水堵漏施工方案和滲漏原因討論_2017-9-18
發布時間:2017-09-18
來源:涌達建工 瀏覽次數:2877
地下車庫工程發生滲漏現象,不僅影響該工程的使用效果,還損害該工程的結構耐久性。因此,在地下車庫工程中,應制定切實的地下車庫堵漏施工方案,保證地下車庫的施工質量,分析滲漏現象的原因,總結相應防治方法。

一.埋地套管的防滲與堵漏
地下車庫外壁有許多溫水和電氣管道,套管分為剛性套管和柔性鋼套管。埋設套管時,套管不得有接頭。 埋設的套管必須直接埋在墻壁和頂板上。 不得先留孔填補的套管必須焊接止水葉環,焊接均勻充實。 在結構有變形、振動的可能性時,或者介質溫度為40~100時,為了貫通墻壁,采用柔性鋼制套筒。 根據設計要求在易變形的位置填充瀝青麻絲、石棉水泥和瀝青石棉繩等柔軟材料,澆筑混凝土時墻體中埋入套管下側必須緊密敲打,特別是澆筑大口徑埋入套管,其下側混凝土澆筑要求更嚴格
二.變形縫
地下車庫出入口與主體結構的連接處一般設有沉降縫,是變形縫的主要形式。主體和室外入口因基坑開挖深度和地基承載力而沉降不均勻鸞喝砉蕓眩兩導湎豆螅巖孕薏埂� 因此,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規范施工,負責人對埋設的止水軟管進行全數檢查,保證沉入的施工質量。
三.后澆帶
通常,建筑墻的長度超過40~60m時,按照規格貫通后設置施工縫。 地板上有建筑物的情況下,后部打入式傳動帶的設置必須根據地板上建筑物的要求來決定。預約寬度為800~1000mm。 后澆帶應在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42天后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其配合比應由試驗確定,強度高于兩側混凝土的等級。后部打入膠帶留置時間長,積壓的建筑垃圾、垃圾多,需專業安排人員清理干凈。 施工前,用壓水水沖洗接縫混凝土鑿子,保持濕潤,打磨水泥漿。 混凝土澆筑結束后,蓋上霸蓋澆水使其濕潤,養護期為28天以上。
四.施工縫
施工縫處理不當時,如施工縫清掃不充分,混凝土振動不密,混凝土振動不插入,振動泄漏等原因使混凝土粘結不嚴格,特別是鋼板止水軟管倒在口下時,導致浸水的可能性很高。
施工方案如下
1.在水平狹縫中用此方法固定止水軟管或鍍鋅鋼板時,橡膠止水軟管必須穩定安裝,安裝到中間后,用水泥釘固定或用氯丁膠粘。 金屬制止水軟管制造成本高,止水效果好,現在施工中常用。埋入時接頭充滿陰陽角,盡量不留接頭,拆除底板混凝土后施工的縫合要認真清掃,削去水泥砂漿和輕石,鑿孔后用干凈的加壓水清洗,使混凝土面濕潤后進行模板支護。
2.凹凸槽形
后門兩側各支撐木一根,中間的混凝土面與兩側木齊平,木方高度一般為100mm。 現場施工時,通常采用凸溝形。 相對而言,鋼板止水軟管施工方法一般,實際施工效果較好,作業時清理施工縫位置,混凝土振動充分,可避免施工縫浸水現象。
3.地下車庫混凝土裂縫浸水堵漏防治
裂縫是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出現不僅降低了建筑物的抗滲性,還影響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引起了鋼筋銹蝕,降低了建筑物的耐久性。因此,認真分析混凝土裂縫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混凝土結構裂縫。
混凝土產生裂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材料的原因,如粗骨料的泥含量過大,混凝土外加劑、配合品種錯誤或配合量錯誤,混凝土的收縮就會加劇。
2.施工和養護的原因是施工時振動不緊密,引起蜂窩現象,局部產生裂縫,大體積混凝土散熱措施不當,混凝土內部溫差過大,澆筑引起溫差裂縫的混凝土時風速過大,在烈日下混凝土脫水過度,即使混凝土收縮過度,混凝土養護措施不足,也會引起混凝土早期脫水,產生收縮裂縫,因此加強施工現場的質量控制尤為重要。
3.混凝土配合比的原因,如灰白比過大。
4.使用面的原因是局部負荷超過標準,可能引起混凝土墻的裂縫現象,如野蠻裝修、強行拆除承重墻、開孔等。
5.設計的原因是在設計過程中未充分考慮混凝土結構的收縮變形,或者在設計過程中結構筋配置過少或過粗,導致構件產生裂縫。
只有對地下車庫施工遇到的滲漏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制定相應的地下車庫堵漏施工方案,總結解決滲漏的經驗,加強現場工程質量控制,嚴格按照施工規范施工,才能有效解決地下車庫施工中的滲漏問題,保證地下車庫的使用效果和結構質量。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158-5106-6698,185-5154-0999;郵箱:348083717@qq.com。
掃描添加好友
免費提供:防水堵漏施工方案
掃描二維碼
訪問涌達防水堵漏公司手機端
已幫助
2877人
2877人
您的鼓勵是作者最大的動力